|
弘扬民俗文化 传承历史文明 记文物收藏专家、“ 巴彦好人”黄信章 弘扬民俗文化 ------记文物收藏专家、“ 掀开这一页历史,该怎样回答今日的世界?拂去眼前的尘埃,我们看到了什么? 也许你看到了纷呈着多元的意识之流,也许你看到了苦渡在名利之河的芸芸众生,也许你看到了人欲横流的堤口······ 我看到了一尊雕像!那是血肉塑成的活生生的雕像。没有佛光,却闪着光明。没有尊容,却有着尊敬。他的故事流传的很多很多。他的故事流传的很长很长。 2015年10月,黑龙江省巴彦县委、县政府举办的“身边的感动·巴彦好人”评选活动中,他被授予“巴彦好人”的光荣称号。在颁奖会上得知他已经离开人世三年了,当他的妻子代替他颁奖时,会场上掌声经久不息,无数人的眼睛湿润了。村民们听说我要采访他的事迹,纷纷而至,都要说上几句话,我被感动得几次落泪。于是,那尊雕像活了,我看到了希望所在······
情有独钟 黄信章,1942年出生在黑龙江省巴彦县永发乡修尹村修家屯,孩童时代的他受父亲的影响,便对绘画产生兴趣。家里打了一个立柜,请来画师绘画,黄信章看着画师画画,他就产生了想当画师的想法,他拿起小木棍在地上画,后来他看到一张报纸上的一幅牡丹图,便开始临摹,并将这张报纸收藏起来,黄信章渐渐的便对收藏产生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黄信章在屯子里当上了会计,这时他有机会在全省各地跑,也有机会欣赏各地的风土人情,看到了好多稀奇古怪的老物件和文物。参加工作后,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收藏方面。 在以前,老物件都是随处可见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慢慢被淘汰消失在历史中。现在要再想看它们一面,都要跑到各地的博物馆中,有的甚至永远都不会看到,黄信章觉得自己有责任将这种文化传承下去,让后人感受到先辈的聪明才智。 收藏老物件要有一定的知识和底蕴。由于小时候家中经济困难,黄信章读到初中就辍学在家。虽然他后来拼命地学习,但总觉得有所欠缺,在传统文化上,总觉得底蕴不够。黄信章经常说:“搞收藏是门学问,没有相当的文化储备,哪怕宝贝就在眼前都不认识,只有吃亏上当的份。”他买来大量的书籍“恶补”,还经常和收藏界的朋友学习交流,逐渐掌握了一些收藏知识。由于学识的提高,黄信章被提拔当上了民办教师,后来还转正成为公办教师,以至于最后当上了乡教育办主任,可无论走到哪个岗位,他对收藏始终情有独钟。 时时留心 “一个人掌着把,前面有牛或两个人拉着,左右摇晃起来,种子就播种下去了,播种量大小可以调节,提高了种子就播厚一点,往下种子就播稀一点。”黄信章收藏这件农耕器具叫做“耩(jiang)子”,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最流行的农耕用具之一。黄信章曾说,因为自己从小在黑土地里摸爬滚打长大,所以对各种农耕用具都倍感亲切。他说这件老物件,是他有一次在亲戚家中吃饭的时候,无意间听说的,随后通过亲戚朋友说情,才成功收集到。 “总电源开关开了以后,先预热,然后开低压开关预热,预热过以后再开高压开关,它是这样开的。”陈放在一间仓库里一组硕大的机器,是黄信章最心爱的宝物之一,这当年乡镇广播放大站必备的主机收藏于1995年。别看这台机器老旧庞大,但是运转起来一点都不迟钝。至今为止,上面印有毛泽东题写“努力办好广播为全国人民服务”的字样还能清晰可见。据介绍,这是前苏联生产的,现在看来显得更加弥足珍贵。黄信章对它非常珍爱,每一年都要到这个仓库来看几遍,这样的设备耐用,几乎正常工作十几个小时都不会出现故障。在这间仓库里,除了这样的“大宝贝”,还展示了一些流行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小物件。发条钟、舌簧喇叭,虽然这些曾经风行一时的年代物品已经不常见到了,但是从这些精细做工的背后,仿佛还能够感受到那个年月的斑驳气息。 黄信章是农村出身,一家人都种过地的,他总觉得这样东西不能失传,这种记忆不能忘却,他就一直都在想方设法在收集这样的东西。 一面印有猫头鹰图案的石鼓,就是村民们在疏浚河道时,用挖掘机挖掘出来的。通过考古专家研究,像这种模样完好、做工精良的古代文物,其实并不常见。黄信章常讲,越是老物件,越是难以收藏到,在每次收集老物件时,他的经历都是一波三折。为了能够顺利地将心仪的物件接回家中,有时要在多次登门造访之后,才能够如心所愿。 缘到宝来 说起黄信章收藏的20000多老物件,黄信章的儿子黄彦辉都把它们当成宝贝,他对父亲每一个“淘宝”的故事都记忆犹新。 黄信章最大的心愿就是将来让参观的市民,无论是老人、小孩,都能通过这些老物件感受时代的变迁,也能了解巴彦的文化。 藏品齐全 自从爱上了收藏民俗物品,黄信章不愿意放弃每一次收藏机会。五十多年下来,他的家中挤满了各式藏品。他家的车库里塞满了老家具和民窑家用瓷器,这仅仅是黄信章藏品的一部分。“家里也摆满了,他还有两个仓库,放的都是他的藏品。”黄信章的邻居说。老物件多与桌椅箱柜有关,占用的空间比较大,现在如何妥善地安置它们成了最大的难题。 黄信章收藏的民俗老物件大致可以分为家具类(如条案、八仙桌、太师椅、花几等)、箱柜类、提篮类和画板类(原为大件老物件中一部分,雕刻着各种人物、故事),数量有几百件。 “你知道这个东西是做什么用的?”只要见到有客人来到黄信章家,黄信章都喜欢指着藏品来考一考大家。如果有客人答不上来,他还不时在旁提醒。若是有人能够答出,他显得异常高兴。这些老物件与大家的生产生活关系很密切,但很少有人能够答得上来,这更让他觉得自己现在做的事是有意义的。 夫唱妇随 小孩的悠车子、手摇纺车、织布机、煤油灯……这些“消失”多年的老物件,在黄信章家随处都能看到。黄信章当上教师后,把工资的80%都用在收藏上。特别是任乡教育办主任后,每次带着同事一起下乡,黄信章就喜欢买些手摇纺车、煤油灯、筷子筒等。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妻子陶淑芝刚开始反对,可很快妻子也喜欢上了这些老玩意。陶淑芝说:“他有个外号大伙叫他黄大教授,说黄大教授你收个干啥啊,这些东西放灶坑都不起火,都是破烂东西。” 同行教师顾长福介绍道:“我当时就问过他,你留这些破破烂烂有啥用,人家都淘汰的东西!他却说,谁又能一直活着?你们不懂,这是留给后人看的。” 自己的做法,虽然总被不理解,但是却得到了妻子陶凤芝的赞同和支持,这为黄信章的收藏工作消处了后顾之忧。 陶淑芝讲:收藏物品的时候非常艰苦,特别到雨天的时候,有时候回来晚上浇的,从脑袋到脚底都是水,那时候没有靴子,哪有钱买靴子,一开始去穿鞋,回来就是光脚,看你浇这样收这干啥,他说你别管了。陶淑芝安慰说:“你就收吧,用我工资收,我们俩工资都放一起收。” 陶淑芝永远不会忘记:有一次收藏回来天下起雪来,北方的大烟泡天相当的冷,从嘴里吐口涂抹到地上都冻上冰,回来冻的,耳朵向棱当似的,都倘水,脸上都冻起泡了,回来找凉水,把手放凉水里,多长时间才好,这样他还不灰心。印象最深的有一次在外边收一个骨头,我也不知道啥骨头,不让看,直棱着在袋子里装着,还挺沉,我印象最深的,那次也赶上雨天,雨天过一个沟子,下雨下的看不着大道、看不着沟子,差点掉河里。这辈子活的真不容易,他就为这收藏,我们家的钱都用在这上了,过年时就买10多个梨,10多块糖,过年一分,孩子乐够呛,过年我给孩子五毛钱压岁钱,过了破五我还要把这钱收回来。 别人眼里,这些老物件都是破烂,扔的扔,丢的丢,但是在他们夫妻俩的眼里,这都是宝贝。 “各式各样的东西堆了一仓库,实在是装不下了,尤其是明清家具特别占地方。 合伙人尹力峰经常讲,我们和黄老曾经开过一家古玩店,可是他从来没有卖过一件东西,参与古玩店,完全是为了收藏。有一次我们去兰西,他看上一台筛车,觉得贵,就没买。回来之后却一直惦记着,后来钱攒够了又去了一次,多搭进去一次路费,但总算是买了回来。 胸怀坦荡 黄信章退休后,看着自己近一生收集而来的物件,渐渐萌生了办博物馆的念头。但资金问题,成了他最为头疼和苦恼的难题。 全家人看出了父亲的想法,于是,出资买下了如今的原巴彦县永发乡乡政府旧址,为父亲圆梦。 从此,黄信章便开始绘制起他心中的蓝图。为了更加全面而丰富地收藏黑龙江所有民族的民俗文化物品,他曾远赴大兴安岭,找寻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的原始生活物品。黄信章的脚步,走遍了龙江大地。 退休之后,黄信章常常一走就是十天半个月。为了一件藏品,几次去大兴安岭,六十多岁的老人,买不到卧铺就坐二十几个小时硬座。 整理物品、按民族分类、构建民族展区、为博物馆申办建馆手续,一时间成为了黄信章的主要工作。就在博物馆所有筹备工作接近尾声的时刻,2013年7月25日晚23时,一代收藏家黄信章突发心脏病,不幸逝世,享年71岁。 在展馆走廊的墙壁上有两幅粉笔画,是黄信章生前最后的遗作,如今已成为永久的珍藏,永远的追忆。去世前一个月,他还坚持亲自题写门外展示墙标语,“弘扬民俗文化,传承历史文明”,这一博物馆办馆宗旨。在展区前,黄信章生命的最后时刻,也就是在去世的前三天,他亲笔为博物馆写的前言,是黄信章一生意愿的写照。 感动好友 黄信章一生交际广泛,朋友遍布各地,得知他要办博物馆的消息,一发现老物件,大家都赶紧给他送来。黄信章的藏友得知他要办博物馆,把他收藏的一架退役的AN-24中型客机藏品运来,作为专题展览。这架客机机长23.52米、翼展29.2米、机高8.23米乘员乘客55人。这架客机是毛泽东与前苏联建交后,苏联曾给我国的,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首长多次乘此机视察各地。飞机几经周折终于运到原巴彦县永发乡政府院内,无数青少年前来观赏,激发了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登上此机你可以看到神秘的驾驶舱,体验飞行员在蓝天翱翔的心境,你可以从飞机的舷窗观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你可以亲自到老一辈革命家曾经的座位上坐一坐,你可以欣赏到本专机独家放映的珍贵历史录像,登上此机让你视野开阔、增长知识,体验乘坐首长专机的感觉。 有了这架飞机,博物馆又增添了对外展示的窗口,成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子承父业 受父亲收藏事业的影响,黄信章之子黄彦辉在父亲去世后,勇敢地承担起创建博物馆的重任。2014年5月,黑龙江北方民俗博物馆经黑龙江省民政厅批准成立了。 馆内布展面积2000多平方米,藏品2万余件,并实现汉语、英语同步解说介绍。展馆主要以真实物件为陈列元素,以家庭主题为展示风格,展示和还原黄河以北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民俗文化,再现中国北方人民勤劳、智慧、纯朴的历史和文明。目前,设立了汉、满、朝鲜、蒙古、回、鄂伦春等10多个民族民俗展览,还设立了巴彦历史、巴彦抗联文化、巴彦剪纸书画等展览15个。这样的规模,且以实物形式展示多个民族的民俗博物馆,在我国已不多见。 博物馆自2013年布展至成立,直至2015年开业,仅仅3年时间共接待世界各地游客11万余人,其中澳大利亚、香港、澳门游客35人,目前,黑龙江北方民俗博物馆正向着“全国有名气、全省争一流”的目标努力。 大爱中国 2015年11月,省城哈尔滨,全省地方博物馆建设管委会正在对各地博物馆进行评议表决,巴彦县北方民俗博物馆独拔头筹,有望位列全省第一名。这一喜讯让无数人投来敬慕的眼神。 走进博物馆正厅,赫然看到管内展出的巴彦剪纸艺人,现年82岁常桂珍的《龙腾华夏》系列剪纸。一幅剪纸长 在展馆内,让人更加感动的是航天英雄杨利伟与常桂珍老人的合影,那是常桂珍老人在 若不是在巴彦有这个展馆,就不会有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这些剪纸作品,是北方民俗博物馆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中国人的荣耀与自豪。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中国东北战场上”—— 博物馆经过挖掘整理,正式建立东北抗联历史展馆,搜集了日军战败后遗留下的战争遗物、抗联存留的抗战文物以及抗联将士与日军交战留下的大量相关物品。本次特展以大量的实物证据向世人昭示日本侵略罪行,揭示抗联战士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历史原貌。特展由九一八燃起抗日烽火、日伪统治伪满洲国、东北抗联在白山黑水之间、东北光复等版块组成,展出文物300余件。其中以抗联老战士陈雷用过的两只钢笔和一个公文包及李敏亲手制作的抗联娃娃尤为引人注目。馆长黄彦辉表示,此次特展旨在呼吁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肩负起历史重任,共同捍卫人类文明、维护世界和平,并以此告慰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所有先烈,这是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最好的纪念。 的确,把这一切用文物表现出来,在人们的心灵上展开历史的画卷,是“巴彦好人”黄信章的梦。 一个饱含岁月风霜的黑龙江北方民俗博物馆问世了,两万多件展品,向世人诉说的不仅是历史,还诉说的是一个人的精神,一个人的品德,一个人的信仰。 康庄中学
|